昨天刮了点小风,可能是这个缘故吧,四下里被风堆掩起来的坑洼之处,已有樱花花瓣的粉色混杂在里面了,只是不久前的绚烂亮丽已经荡然无存。樱花就是这样,树叶伸出来,花瓣的颜色就会消退,让人觉得已经苍老了许多。

 

然而,作为樱花,盛开季节虽已过去,但透过绿叶,却又让人们感觉到了其生生不息的奇异力量——那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樱花颜色的逐渐消退,绿叶慢慢地从花丛中伸展出来。樱花花瓣凋落的时候,树叶的绿色也更加深了……然后不知不觉中,便使人们忘记了这树上曾经挂满过樱花花瓣——就是这样一种力量。

 

直到秋天绿叶变红为止,人们不再记得这树曾经是“樱花树”。

 

跟人的一生有点儿相象,但区别在于其入冬前叶子会变红,而冬季过后又会再生(春天开花)。人们常用樱花来比喻人的一生,但临终前能够樱花一样品尝到“绚丽”滋味的人却真是很少。

 

北欧民族的故事里,常出现人死之前回归森林的场景。在那里,人们变成了“静止”的东西。也就是说,人最终变成了“沉默者”。他们把这称做为“长眠”,所谓长眠也就是“变成了树木”的意思。

 

儿童时代,对此始终感到不可思议。总觉得,即使是树木也还是会“说话”的么,变换了模样,也还是在活动不是?自己周围的树木就是这样,跟人一样,又说又笑,也会死亡。

 

然而,仔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在那种以针叶树为主且一年中多半时间都是冰雪世界的国家里,是不会产生“循环”、“轮回”等“落叶树文化”的。而在日本,树木一年四季变换模样,树木的“永恒性”是很难见到的。假如有的话,该树木必定会被用“注连绳”装饰起来并被当作“神”来敬奉的。事实上,日本有不少树木是被当作“神”来敬奉的。

 

在日本,树木是被认为与人类同生共死的,而并非人老临终前回归的宿体。“倒木更新”,树木死亡是为子孙而献生而已

 

只顾沉湎于物的思绪中,今天的话题扯得有点远了。

 

再说昨天,“A班”和“B班”里,又分别各增加了一名在日本生活的外国学生。“初级班”备有教材的存货,大家都不太担心,而“高级班”的教材因为通常只比实际学生人数多准备出了1套,没有富裕,所以与书店联系教材购买事宜的老师可是忙活了一阵。

 

而且,“初级班”的学生通常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备齐教材,但“高级班”的学生之前通常是已经在其他学校学习过或者自学过日语,经常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备齐教材,有时候他们还会反驳:那些书不需要吧。

 

当然,说这种话的学生日后大多都会后悔,又会提出购买该教材的要求。而这又会让老师们再次奔忙。他们为什么又感觉到有必要购买教材了呢?理由很简单——在这里学习上一两个星期以后,大家就都会明白“在学校学习”的含义了。

 

我们不会让学生们花冤枉钱,而且会教给学生们超过其所交学费以上的知识。为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吸收这些知识,才让大家购买了必要的教材的(不需要的东西不会让大家买。为买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我们也需要跟书店联系,也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必要。)。因此,我们说需要购买的话,就一定是需要的。

 

初级开始就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通常事先就会来问老师——初级的学生会问中级需要哪些教材;中级的学生会问高级需要哪些教材……其实,这与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语言水平高的话,可以不断地增加文学教材、新闻、电视等内容(即朝更深更广的方面)。反之,即使换了教材,也只能让他们学习水平相当的东西了,即向着“广而浅”的方向。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