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信赖关系的一年半

2009-11-12

 

昨天下了一整天的雨,不过还好没有打雷,学生们也还是照常上课。

 

通常,就学生只能在日本学习两年,但是本校一年会招四次生,因此从就学时间长短上来看,就会有2年、19个月、1年半、13个月这四类学生。不过有些学生来日本以前就具备一定的日语能力了,自己觉得来日本后生活上也没问题的话,学个1年左右也就毕业了,我们也不会阻拦。

 

不过,日语学校的第一年往往是习惯日本生活和学校教育方式以及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的期间,对于没有这一阶段经验的学生,毕业升学时,我们就难以给予指导了。

 

参加升学考试前的那1年半(升学考试10月份开始,加上备考时间的话,应该在1年半左右),要是跟大家一起度过的话,就不仅仅是快乐的时光了。期间,肯定会被批评(即使不被批评,也会有心情难受的时候的),而且还不止1次或者2次,因为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不过只要不中途辍学回国,每位就学生就都逃不掉的,每天都会跟老师见面。

 

再怎么觉得讨厌,一起呆上1年左右的话,也就是那么间不大的教室,对方怎么想的便都会明白的。为什么老师会采取那种态度、以及自己为什么被批评,作为学生也都会明白的。

 

日本的社会与就学生们以前生活的社会相比,有着不同的难处。在日语学校里,由于是外国人没有办法,校方也会宽容些(因为有些教师有很长的国外生活经历,对外国人的某些行为可以理解),可一旦踏出校门的话,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升学的时候,——不会就算了,因为他们国家没有日本大学院所要求的那种教育……——日本的大学或大学院是不会这么考虑的,——不会就算了,别上了……——他们大多都会这么做。

 

因此,每年一到升学的时候,学校里便会产生矛盾。因为那些认为自己来日本以前曾经也是“人物”的学生,在报考某专业时,往往无法取得老师认可(当然,这也因人而异了。高水平大学的专业毕业生,来日本的时候就已经被认可了,对于这种学生,我们也容易指导。)。像这种人,即使进了大学院,人家很快也会明白他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的(除非对方是傻子),可上大学院以前,无论我们说一千道一万,他们都不会明白的。

 

这种自以为是的学生,因为本来学得就不好,回答不上来老师提出的问题,结果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他们便往那些能教给自己入学技巧的人处跑,寻找捷径。也难怪,宁可自己受伤害也要尊重对方——这一点普通人是无法做到的。但是,跟老师一起度过2年左右时间的学生却能够忍受。遇到这种情形,他们通常会自问几遍:为什么?而且还会替老师们考虑的。

 

这确实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1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他们真的不只是学了日语。这期间,大家相互之间都产生了一种同志的感情,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正是因为大家一起度过了这段时间,学生们才会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做”、或者“为什么必须这么考虑”的。即使他们一时无法理解,也会这么想:“既然她这么说了,必定有她的道理,自己应该考虑一下。”

 

在这1年半的时间里,对方对我的为人以及做法已经充分了解了,因此才会忍耐到最后(即填写《志愿书》和面试辅导)的。

 

学生们填写《入学志愿》时,我也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只是针对想报考高水平的大学或大学院的学生的。没有这个水平的学生也忍受不了我这么问。)忍受不了的学生便会去找那些只告诉自己入学技巧的老师或者只给自己修改文字的老师去了。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这么做就不好,也有这么做比较好的情形的。只是他们这样做的话就不会去思考了,也不会发觉自己不加任何思索便以为可以升学有什么问题。他们这么做只是在适当地涂抹外表而已。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有必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心情以及能力水平,而且还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深度因人而异,但应该是当时力所能及的程度,无需强求)。人绝不像想象的那么强,而且谁都有矜持,希望被别人承认和夸奖。所以,人去寻找那些能够承认自己的人类应该是本能,而且这对彼此都有利。不过,那样的话,人就只能在被承认的范围内发展了。

 

对于人来说,要承认自己还不具备对方所要求的(特定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的话,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人有种想装懂、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懂以及不想让别人说自己不懂的欲望。

 

人生如非有意志地去实践的话,也仅仅具有其意志程度的意义——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是位伟大的画家,然而他生前被人们所认可的部分却并不是很多。未读他的文章以前,总以为他是一位为“才”所操控了一生的软弱之人。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他写的文章以后,才知道他并不软弱,相反到是一位虽有奇才却能够冷静地分析、确认自己能力水平的人。这可真是一份难得的才能,我们凡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很多人有“才”便会沉溺于其中;无“才”便会嫉恨他人。

 

人通常看不清自己的事情也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最多会感到自己想做某件事情或在某些方面好象比别人更有能力。

 

生来就有精灵附体的人是极少的。精灵这种东西绚烂美丽,同时也隐藏着某种毒素。被这种东西附体了话,大多数人都会被其吞噬掉的。这种人才能大小虽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悲剧终结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那些被自己内部某种强大的力量所驱使、无法不表露出来但同时又不忘自我审视、讯问的“天才”们往往把自己和亲人们搞得都很糟,他们的苦衷和悲哀是我们这些凡人们所无法理解的。

 

不过,要是都像保罗高更一样留下文字语言的话,我们多少应该可以揣测一下他们的心理或心情的变化。他们的惊人之处在于,未被魔神附体的时候,都保持着一双惊人的能够明晰地审视自己的眼睛。好象他们受精灵操控时的黑暗越深,觉醒时所感觉到的光明也越强烈,或许是“临死前的眼睛”在他们身上经常睁着的缘故吧。

 

人只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去生存,本人若无意志的话,别人再怎么帮助都是徒劳的,而且别人的帮助通常只能成为本人委曲求全的一个方便而已,并不能改变本人的什么。本人若不能正确认识现状的话,一切都无法开始。

 

因此,学生们填写《入学志愿》时,我会多问几个看似多余的“为什么”(也不得不问)。必须让他们从心底审视一下自己“心”或“心情”。是真的想报考吗?如果是真的,那么为什么?——让他们自己先思考一下。只要他们开始思考,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说得极端点,只需让他们把自己心里(深浅因人而异)的思想变化真实记录下来就行了。而我只要不断地问“然后呢?”不让他们语言停顿即可。审视过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掌握了如何表述之方法的学生,至少在其后的一个月里,会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的。这样在面试的时候,他们也能够一边审视自己的心情,一边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面试考官的提问了。

 

然而,要找出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应该说相当困难。因为这么做会让学生们讨厌,即使学生本人没有这种想法,也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的(他们会无意识地“抵抗”,即“防御”。)。碰到这种情形,我们就改变方法,抓住对方的弱点攻击,渐渐地把岩石般的阻力化解。有时候,还会实施“爆破”。总之,对手不同,进攻的方法也不同。不过这完全凭感觉,有的时候我们边问边改变进攻方法。

 

忍受不了我们的询问的学生,我们不予指导。因为那样做的话,学生们会讨厌会疲惫的,负责指导的老师也更会身心受累。这种指导,说白了,本人若是无意需求的话,我们也没必要给予。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