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009-12-18   

 

今儿早依旧很冷。据报,东北部一些地方的积雪已厚达1了。“真让人羡慕”——要这样说的话,定会有人斥责我不识好歹了,可我还是真想让那些从南方来的学生们亲自接触一下“雪”的,哪怕只是下一点点就融化了也好啊。可对于住在太平洋沿岸的人来说,这场雪他们只能垂涎观望了。

 

昨天,一名“一月生”到了成田机场。上完课后,老师便带着一名学生去机场迎接去了。之前,又是检查宿舍又是大扫除,由于正值岁末,学校里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对于学生们来说,岁末大扫除一做,他们却是省了不少心——不用再打扫了。

 

据当时指挥大扫除的老师说,那些平日里只看不伸手的学生,这会儿都劳动了起来——搬重物的、运东西的,大家都很勤快。连前去帮忙的老师都感动地直夸:“得另眼相看啊”。看样子是真的。

 

的确,对学生们的看法不能一层不变,而这种“转机”时刻都是存在着的。

 

昨天,学校还收到了“留学生考试”的成绩。

 

在我们这所小规模的学校里,“就学生”与“在日学生”的人数有时不相上下。中国籍的在日学生多半都是为了通过“日语能力测试一级”而学习,所以跟“留学生考试”没什么关系,但也有部分在日学生是打算上日本的大学或大学院的,对于他们来说,就不能轻视这一考试的结果了。

 

而且,除中国学生以外,最近印度、苏丹来的学生里面,也有想参加这一考试的人了。也就是说他们中间也有一些人想上日本的大学或大学院了,虽然他们(非汉字圈的学生)通常是为了通过“日语能力测试二级”来这里的。

 

这种现象从某重意义上说或许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吧。不过跟从“汉字圈”里来的学生们相比,他们要困难的多。另外,这里还有一些父母一方是日本人(另一方是外国人)的子女,因为要读高中,也被带来了。他们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人刚被带来的时候就让人觉得他们在这里学不下去,碰到这种情形,我们都会跟学生本人谈话,询问其学习意愿的。

 

之所以这么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他们的父母将会承受一定的经济负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让他们成为那些要考大学或大学院或者想通过日语能力测试的学生们的绊脚石。而且,他们随意进进出出的话,对于校方来说也是一桩麻烦事儿。

 

不过,仅仅156岁的人,通常也不会有什么成熟的想法,他们往往会把这里当做玩耍的场所。而且,有些父母考虑问题也比较简单,总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他们肯定就能学会日语,但事实上决非如此。作为国家教育机构出身的教师,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为地方利益着想,可如果接收了那些连坐都坐不住的学生了的话,我们也麻烦。因此,必须让他们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即来了就只能学习,这里是学校而不是一对一的家教。

 

可以说,来这所学校学日语的人的目的实际上千差万别。并非所有人都是就学生且都想上大学或大学院,因此,必须注意教学方法,不能脚踏两只船,否则,会让所有学生的愿望都落空的。

 

不过,“留学生考试”的结果还是不错的。顺便提一句,这所学校的就学生以及那些想考大学的在日中国人的子女,来日本以前,在中国国内的高考成绩并不是都很好。

 

有些人在国内那些偏远地区很优秀,来日本以后依然觉得自己还是“猴山上的猴王”;而有些人在国内不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一听到学习就神经过敏。曾经有位学生,他母亲带他到学校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被带到了屠宰场的小羊一样。

 

这些孩子被折断高傲的尾巴(丧失自信)或者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学习过敏症状消失)之前,都有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那位经历了人生挫折后才18岁就老成的像老年人一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恢复了自信,变得越来越漂亮起来。而这一切,仿佛都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在留学生考试中取得330分左右的成绩(其中一人完全是从平假名开始学起的)。要取得这样的成绩,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而他们在中国的时候还都是普通的学生。

 

也就是说,都是些需要通过多看、多读、多听才能产生兴趣或进行思考的普通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大脑独立进行思考的学生顶多也就只有一个吧。

 

他们都不是那种即使不觉得有意思或不感兴趣也能够学习的人,仅仅是因为年轻,还可以多重新来过几次而已。

 

其中参加了“综合问题”考试的两个人均取得了150分以上的分数,当然是本人努力的结果了,但也令我感到了欣慰:让他们强行背记日本的高中教科书内容以及用DVD等启发他们(软硬兼施)还是很有作用的。

 

这样以来,他们至少就取得了上国立大学的资格了,剩下的就要看本人明年2月份以前的努力和我们对其专业的辅导了。

 

其实,之所以一直用这种语气叙述学生们的情况,是因为要让这些来自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们改变自己身上的那种常见倾向实在困难了,而前面提及的三名学生正是因为具备了相对于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资质”、“坦诚”,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的。

 

虽说都是中国人,可中国太大了。不能把香港人也都一并纳入进去的,这种地域性差异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学问及知识方面,而且还是非常大的。虽然不是全部,但那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似的学生真是挺多。动不动就是“哦,这跟中国一样啊”、“那个中国也有”、“那个我也知道”,其实,中国的完全不同,也并没有,他也并不知道。

 

可为什么他们却都会这么说呢?起初我也不明白,不过,他们在国内所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也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来日本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只好延续以前的做法了吧。有不少学生来日本都半年多了,也还是保持着那种态度。或许是心虚见不得现实吧。总之,一旦接受了抽象的、教条主义的教育,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过,即使心虚,也有自尊,于是就只好虚张声势了。

 

但要是这样的话,可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水平,必须知道无论是知识还是学问都没有尽头,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才能够学习。假如不明白这一点,即使具备某种程度的能力来了日本,也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他们不能学习)。

 

像这种人,还是在生他们养他们的国家里奋斗比较合适。

 

而今年在留学生考试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们在这方面就大不一样了。其中一个已经在说:“日本真了不起”,而且是在用羡慕的眼神说:“日本的孩子们真幸福”、“在日本的学校里可以学这也可以学那,真好。”

 

也许大家知道,在日本,教育问题是个永远的课题,日本人常在讨论“为了孩子们该怎么办”、“不玩的孩子成不了大器”之类的话题,这在中国人看来或许会觉得都在说什么呢。很有意思,在中国,一个班里的大多数学生学得好与坏都不是问题。说得极端点儿,即使牺牲一万个孩子,也都无所谓,只要能出一个秀才。真是悲惨,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两个秀才级别的人物又能有什么用呢?这样做只会制造出一些惯于将别人踩在脚下的怪物而已。

 

在日本人看来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在这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的眼里,却似乎都是惊奇。“真好”、“真好”的感叹之后,便是叹息。她并不愚蠢,兴趣广泛,属于那种愿意跟大家一起学习并跟大家一起进步的学生。理解问题的速度快,具有丰富的感受能力。但这种人,若是在中国的话一定会痛苦的。

 

在日本的学校里,没有“跳级”这一说。虽然也有不少孩子在很多科目上都非常优秀,但就“学校教育”而言,所有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博士”。在某些方面再有天赋的孩子,也还是孩子,他们需要同龄人的朋友。而且,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把小学生放进大学生中间也是不对的。对于一个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利用暑假或放学后的时间让他接受数学方面的高等教育,而不应当剥夺他与朋友们玩耍的机会。

 

不好,学生们已经陆陆续续地来了,昨天到日本的学生也跟着其他学生们来了,我得去教室看看了……

 

日日是好日